1 April 2019 / 0 comments
上个月,Honda才公开确认将在2022年关闭英格兰西南部的Swindon厂房[点击这里查看新闻背景],此消息在车坛传开后,不但Honda的3,500员工陷恐慌,也引起了Honda Civic Type R粉丝们的担忧(Swindon工厂是全球Civic Type R的唯一生产线)。 日前,海外媒体报道,在Honda关闭之后,这间厂房似乎将迎来新的东家,届时接手的将会是BMW集团,而该厂房未来将用来生产BMW旗下的X1等车型。 这间全球知名的厂房前身是英国的一座飞机场,Honda在1985年买下这座飞机场后将它改造成为一座用来生产汽油和柴油引擎的生产线,之后在1989年在引擎厂房隔壁增设一座专用来进行交车前质量检查(PDI)的设施,而在1992年,Honda在当地增设一座汽车生产线,开始生产欧规版的Honda Accord。 自此之后,这座Swindon的生产线就成为了Honda在欧洲地区的一座重要生产基地,除了一开始的Accord之外,Honda也陆续在当地投产后来的Jazz、CR-V和Civic等车款,包括大家熟知的高性能版本Civic Type R。 另一方面,其实去年BMW集团旗下品牌MINI和Rolls-Royce曾异口同声表明一旦英国脱欧将撤出英国厂房,所以这一次BMW有意收购Swindon厂房的消息也不免让人怀疑。 但有专家称,BMW之所以要收购这间厂房来生产旗下的X1是因为BMW在英国已经建立许多基础设施,例如牛津UKL1平台工厂、Hams Hall引擎工厂以及Swindon的车身零件制造工厂,而BMW X1与MINI车系都是采用UKL1技术平台,这也可能是收购Swindon组装工厂的主要原因。 BMW X1去年的需求量相当庞大占BMW总销量13%,而使用的UKL1技术平台也广泛运用在集团旗下1系列、2系列以及MINI两大品牌的轿车和SUV车型上,去年销售使用UKL1技术平台的车款就高达687,000辆。无论如何,截至目前为,BMW还未做出回应,所以这起收购案是否会坐实则有待原厂宣布了。
1 April 2019 / 0 comments
日前,Lexus释出了一张预告图,为旗下即将发布的全新车型造势。根据去年10月,菲律宾Lexus总裁Raymond Rodriguez的说法,Lexus似乎有意思利用同一集团的Toyota Alphard来作为基础,推出一款配备更豪华,而且贴上Lexus厂徽的七人座豪华MPV[点击这里查看新闻背景],因此车坛传闻,这一次的新车便是Lexus的豪华版MPV! 与此同时,台湾Lexus在其Facebook官方专页上的预告贴文也透露了一些端倪,该贴文的字行间提及“空间奢侈品”,空间听起来就像是一辆小型货车,抑或MPV不是吗? 此外,根据中国媒体的消息,Lexus早前已在中国注册“Lexus LM350”和“Lexus LM300h”的商标,这也意味着这款新车很有可能被命名为LM;从预告图来看,新车的前脸依旧为家族式设计。 它的中网采用了家族式纺锤形进气格栅设计,内部为网状结构,看起来较为硬朗。另外,两侧前大灯组较为狭长,内部带有三颗颗粒状灯源以及L型LED日间行车灯,看上去十分凌厉。无论如何,如果它真是一款MPV,那么亚洲应该会是它的的主场,你对这款新车有什么看法呢?
29 March 2019 / 0 comments
星期五,财政部刚刚对外宣布了未来一周的新油价,RON 95汽油再次维持在政府设定的每公升RM 2.08的顶价,而RON 97汽油则连续六周涨价之后,迎来连续第七轮的涨价,本次涨幅为每公升2仙。 在涨价2仙之后,RON 97汽油将在今晚午夜11时59分之后,也就是明天(3月30日)凌晨12时开始,调整为每公升售价RM 2.63。而柴油价格则和RON 95一样维持不变,一般EURO 2M的柴油零售价依然保持每公升RM 2.18,而EURO 5柴油则售价每公升RM 2.28。 以上的新价格将从明日(周六)凌晨12时开始生效,直至下周五(4月5日)午夜11时59分为止,到时财政部将另行公布下一轮的新油价。 2019年3月30日至4月5日的汽油和柴油售价: RON 95汽油: RM 2.08/L RON 97汽油: RM 2.63/L EURO 2M柴油:RM 2.18/L EURO 5柴油:RM 2.28/L
29 March 2019 / 0 comments
BMW Malaysia昨天在本地正式发布了第七代代号G20的全新3系列,虽然说本地的3系列目前都只提供M Sport一个版本,但或许有些人还想要比M Sport更有霸气和更运动化的外观,甭担心,因为原厂有在现场一并推介了全新330i专享的M Performance套件。 搭配M Performance套件之后的330i在外观上与普通的330i M Sport其实差别不大,但细节部分如前水箱护罩的颜色被换上了亮面的黑色烤漆,车侧部份换上了一个20寸的轻量化M Performance轮圈,而且是双色烤漆处理。 除此之外,在车侧门板的下缘也被原厂增加了一条粗壮的黑色贴纸而且还写上了M Performance的白色字眼,至于车位的部份则比较明显,后保险杆换上了大面积的黑色亮面烤漆作为扰流饰板,而且巧妙的整合了两边的排气管,行李盖上方还多了一条黑色的小尺寸尾翼。 无论如何,原厂暂时还未对外公布这套330i专属的M Performance套件价格,但相信不久后就会对外公布,有兴趣的330i买家也可主动询问各自的销售员和代理商跟进。如果您想要知道更多有关全新330i M Sport的详情,请【点击此链接】翻阅我们昨天的文章。
29 March 2019 / 0 comments
在目前正进行的泰国曼谷车展中,Toyota实在拿不出什么让人太惊艳的新产品给大家观赏,也就只有搭载TRD Sportivo套件的Camry,以及这组照片里的Toyota C-HR GT。名字虽叫GT,但它的动力规格并没有改变,依然采用原本的引擎和调校,只是外观上升级变得更有煞气而已。 在此之前,C-HR已经在其它国家的市场先后推出了Modellista和TRD Sportivo的专属套件,而这次的GT套件则是在泰国首发,并由泰国的Toyota委任当地的设计公司自行研发再由泰国Toyota原厂销售,会不会推出到其它国家市场暂时还不得而知,但本地C-HR的车主们不妨参考参考。 这套GT套件包含了车头的保险杆下唇、侧裙还有车尾保险杆的扰流片,全部采用部份黑色烤漆、部份与车身同色的搭配,后方扰流片还巧妙的整合了排气管,让它看起来高度一体化,而且当中也整合了一些红色线条,让它看起来更运动化。 至于大家在照片中看到的熏黑式轮圈,其实并不属于GT套件的一部分,因为泰国的C-HR本来就标配了这套17寸的双色熏黑式轮圈,而本地的C-HR也只是在最近的小升级版本中才获得这个造型更好看的轮圈。 当然这个套件是要额外加价选购的,根据泰国Toyota公布的价格,若现有的C-HR车主想要购买这套原厂提供的套件就必须额外付费2万泰铢(2,563令吉),而如果是在买车时一并购买的话则可以低至2,000泰铢(256令吉)的优惠价选购这套套件。 泰国的C-HR有两种引擎配置选择,分别是和本地一样的1.8L四缸自然进气引擎,以及1.8L的油电混合动力(Hybrid)版本,价格介于97.9万泰铢(12.55万令吉)至115.9万泰铢(14.86万令吉)之间,价格上比本地的C-HR来得便宜,但必须强调的是本地的C-HR是从泰国进口的,所以成本上也较高。
29 March 2019 / 0 comments
消息终于确认了!Proton、Volvo、Lotus和美国飞行车Terrafugia的母公司,来自中国的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正式宣布收购Daimler集团旗下的小型车品牌Smart的50%股权,并以50对50的持股比例,与Daimler一同经营和发展Smart的未来。 吉利集团日前已经和Daimler集团的高层代表完成签约仪式,而原本完全隶属Daimler集团旗下的Smart日后将由两家集团共同持有。值得一提的是,吉利集团的董事长李书福去年已经透过海外子公司收购了Daimler集团的接近10%股权,成为Daimler集团的最大单一股东,而Daimler也是Mercedes-Benz的母公司。 在完成收购之后,吉利和Daimler已经同意将把Smart未来纯电动车(EV)的主力生产线转移到中国,但原本已在欧洲的生产线将继续沿用,而且两家集团已经设定好初步计划,让Smart的EV在2022年开始面世销售,而且新车的设计将交由Daimler集团旗下的Mercedes-Benz来负责。 不过在此之前,两家集团必须在今年尾先彻底完成Smart品牌股权的收购案,因为收购案还涉及许多金融审查和法律程序,而两家集团至今都未对外公布实际的收购细节和金额。在收购案正式完成后,两家集团都将委派同等数量的代表进入Smart的董事部。
29 March 2019 / 0 comments
不知不觉,Proton旗下首款SUV X70在本地正式面市已有100天的时间,由于X70背负了Proton重塑品牌形象和转亏为盈的重任,也是吉利收购Proton之后的第一款新车,因此大家都对它的销量成绩格外关注,因为一款车成功与否最终还是得由销量来说明一切,如果一辆车造得再如何成功,销量不济也只是徒劳。 如今,就在X70面市满100天之际,Proton对外更新了它的销量成绩,Proton宣称其销量已经突破8,500辆(已完成注册并交车给顾客),平均每天销量85辆,当之无愧的成为本地最畅销的C-Segment SUV,打败了其它品牌同级SUV的销量记录。 根据Proton的说法,凭借X70的热销,Proton在今年首两个月的整体销量大幅度提高了42%,而且也是本地汽车销量榜前三品牌当中增长幅度最大的,当然X70也理所当然的成为了Proton今年首两个月最畅销的车款,竟然比入门的Saga、Persona和Iriz更受欢迎! 所以,那些批评Proton把X70设得太高的朋友们,您是否已经对X70刮目相看,还是依然觉得Proton自视过高?
28 March 2019 / 0 comments
BMW Malaysia今天刚在本地发表了第七代,代号G02的全新3系列,而且原厂还特地强调3系列是BMW家族中最为重要而且也是最畅销的车款,自从第一代的3系列在上世纪70年代面世至今,这款BMW的中小型豪华房车已在全球累计了超过1,500万辆新车的销售数据,非常值得让人骄傲! 不说你可能不知道,第一代的BMW 3系列是在上世纪的1975年才正式面世,对比某些品牌的经典车款来说或许它的年纪不算太长,但它绝对能在当今车坛中占有一席很重要的位置,因为它不仅是车坛的常青树,也是许多人第一次接触BMW这个德国豪华品牌的“钥匙”。 3系列的前身,BMW 02系列 在开始谈论3系列的历史之前,我们不得不简短的说一下BMW另一个已经停产的车款,那就是BMW的02系列,因为3系列的出现就是为了取代当年停产的BMW 02系列,这个系列的寿命不算太长,只存在于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之间,整个产品周期也只有11年而已。 当时的02系列被视为是BMW家族中最入门的车款系列,对比同期的其它BMW车款,02系列在车身尺寸上明显来得较小,价格也较为亲民,而且配备也不如其它BMW系列那么的丰富,虽然02系列拥有两排座位但也却只有两道车门,因此原厂赋予它的产品定位明显是更倾向于操控和运动化,而这也奠定了日后3系列的市场地位。 02系列在面世之后获得了当时的高度评价,而原厂也在02系列在1977年正式停产之前,就在1975年推出3系列,当时3系列已被认定将会全面取代即将停产的02系列,因此3系列在初代刚面世时也和02系列一样只有两道车门,而且延续了02系列的产品定位,偏向于操控、性能和运动化取向。 第一代3系列,代号E21 第一代的3系列的产品代号为E21,而且全车系都只提供四座位双车门的版本,由于当时车坛还没出现“Coupe”(跑房)的字眼,因此第一代的3系列当时被称为双门房车,而非跑房。 在发布初期,3系列都只搭载传统的四缸汽油引擎,而且都是使用化油器(Carburetor)而非燃油喷射技术(Fuel Injection),后来BMW在1975年尾为3系列推出新的燃油喷射技术引擎,并在2年后再为3系列追加性能更强、排气量更大的六缸引擎。 第一代的3系列彻底奠定了日后历代3系列的整体车头设计风格,包括沿用BMW经典的双肾型水箱护罩,而且也从02系列原本的单颗圆形头等,改为两边各两颗的圆形头灯组,而这种头灯设计风格也一直被BMW沿用至今。第一代的3系列的生命周期为8年,直至1983年才正式全面停产。 第二代3系列,代号E30 在经历了第一代的3系列(E21)所获的的口碑之后,BMW决定继续为3系列推出后继车款,第二代代号E30的3系列于是在1982年,也就是E21停产前的一年正式面世,刚开始推出时E30也和E21一样,都只有双车门的版本,后来BMW在第二年(1983年)才为E30推出四门版本,而这也是历史上首款四门房车版的3系列。 除了四门房车版外,原厂也在1985和1987年陆续为E30推出敞篷版和Wagon旅行车版本,进一步把3系列的产品版图和市场扩大。除了推出多种不同车身设计和尺寸的版本外,原厂也为E30推出了柴油引擎版本,并首次为3系列引入四轮驱动系统(只限高阶等级),而当年的BMW Z1也是基于E30发展而来。 不仅如此,第一代的BMW M3也在此时诞生,同样基于E30的底盘和技术发展而来,但当时的M3换上了性能更强悍的四缸引擎,最大马力有235匹,纵观当时的车坛技术,这样的马力数据已是非常惊人,但可惜的是当时的M3只供应给欧洲市场。 第三代3系列,代号E36 第三代的3系列可说是小编至今最喜欢的3系列,其造型可说是历久不衰,而且也陪伴小编度过了最快乐的童年和初中时期。第三代的3系列代号为E36,至今依然可看到E36在路上趴趴走,只是有些车主欠缺保养照顾,导致车况不佳而已。 BMW在1990年正式发布第三代的3系列,E36和前辈E30一样都用多种不同的车身版本,包括Wagon(某些国家称为Touring)、双门Coupe、传统Sedan和敞篷的Convertible,甚至还推出过掀背的Hatchback版本。 E36是史上第一款搭载六速手排(6MT)变速箱的3系列,同时也是首款搭载五速自排(5AT)和四缸柴油引擎的3系列,而当时全球车坛许多汽车采用的自排变速箱,大多都还停留在三速自排(3AT),四速自排(4AT)也不多。E36成功取得了不错的评价,而且也衍生出了后来经典的BMW Z3 Roadster敞篷跑车,而同代的BMW M3也首次引入了直列六缸引擎。 第四代3系列,代号E46 在1998年,BMW为3系列推出了第四代的车型,而两年后E36也宣告正式走入历史。E46的出现让3系列的设计开始朝圆润发展,而且也开始搭载许多电子化设备,包括卫星导航系统、电子煞车力道分配系统(EBD)、自动感应式雨刷和LED的尾灯组等,但这些配备基本上只限于欧洲和北美市场,而且也并非全车系标配。 除了这些配备之外,BMW也在E46身上导入了现代看起来很普通,可是在当年却很新颖的引擎技术,那就是引擎可变阀门技术(Valvetronic)。而同一代的M3也采用了S54之列六缸自然进气汽油引擎。 第五代3系列,代号E90、E91、E92、E93 E90在面世时,小编已经是完成中学学业并准备进入学院就读文凭课程了,E90是在2004年正式面世,取代计划在2006年全面停产的E46,这一代的3系列在外型上作出了许多大胆的突破,但外型成功与否却是见仁见智。 为了方便区分各种不同版本的3系列,包括Coupe版、传统Sedan版、Wagon版之间,且不要为消费者造成混淆,原厂为这一代的3系列的代号进行了新的代号命名方式,E90、E91、E92和E93各别代表不同的3系列版本。 2006年,德国原厂为E90推出了涡轮增压引擎,而这也是史上首款搭载涡轮引擎的3系列,同时也在部分市场开始标配失压续跑胎(Run […]
28 March 2019 / 0 comments
终于正式开售了!继小改款的Kia Optima GT之后,Kia汽车在本地的总代理Naza Kia终于重新引入自然进气引擎版本的Kia Optima EX小改款,这次的Optima EX售价将会是RM139,888,定位低于采用涡轮引擎的Optima GT,而且价格也便宜了大约3万令吉。 引擎部分是Optima EX的重点,小改款之前的Optima GT只有涡轮引擎单一选择,因此在价格上让许多有兴趣的潜在客户望而却步,但这次入门的Optima EX用上了上一代Optima的2.0L CVVL四缸自然进气汽油引擎,最大马力163匹,最大扭力196Nm,变速箱是传统的六速自排(6AT),采用前轮驱动的配置。 外观设计上Optima EX和Optima GT的差异微乎其微,只有在车头水箱护罩里面的护栅和头灯组里面的透视镜(Projector)细节有些改变,前保险杆下气霸进气口也从原本的蜂巢网状设计换成横栅式设计,另外不同的是较小的17寸双色轮圈,以及细节有些不同的LED尾灯组。 配备的部分,Optima EX标配了电动调整的司机座椅而且附有记忆装置,但并没有皮革包覆而仅是绒布,另外它还有电子手煞车、Auto Hold、智能钥匙、引擎启动按钮、7寸支援Android Auto和Apple CarPlay的荧幕主机、360度全景摄影系统、自动防眩后视镜等。 其它配备大致上和Optima GT一样,包括安全配备也只有6气囊、车身动态稳定系统(ESC)、三合一煞车系统(ABS+EBD+BA)、两组儿童安全座椅固定扣(ISOFIX)和斜坡起步辅助系统(HSA)。 入门的Optima EX有三种车身配色选择,分别是黑色、白色和灰色,新车和Optima GT一样享有原厂提供的5年无限里程保固。 2019小改款Kia Optima 2.0 GT
28 March 2019 / 0 comments
昨天,大马首款“飞行车”概念模型正式在2019浮罗交怡海空展上亮相[点击这里查看新闻背景],不过却招来国人的冷嘲热讽,为此,企业发展部长Redzuan Yusof感到愤愤不平,今日调侃嘲讽“飞行车”的国人可以选择不与时并进,并乘坐“竹子车”(bamboo cars)。 “好吧,那些批评的人可以选择是否要停留在那里(不与时并进),留在竹子底下是可以的,如果他们想要乘坐“竹子车”那也没关系。”Redzuan今日在国会大厅接受媒体追访时这么表示。 根据《The Star》报道,Redzuan表示,政府支持私营企业的“飞行汽车”项目旨在发展国家的人力资本。他说:“这更倾向于为这些人提供知识教育。我们不希望这个群体落在后面;事实上,这些大马青年已经遥遥领先(在这项目上),他们与那些在国际上搞发明和研发的人一样。” 昨日,该“飞行车”概念模型曝光之后,国人在网络社交媒体上批评及嘲讽该设计造型,一些网友还发挥创意,询问背后的设计师是不是著名电风扇制造商KDK的粉丝。 无论如何,负责研发该“飞行车”的公司Aerodyne的首席执行长Kamarul Muhamed表示,预计在今年年底,该“飞行车”的原型车即可亮相。他透露,有关原型车的成本超过50万令吉。 Aerodyne是无人机服务业的佼佼者,根据Drone Industry Insights的调查报告,该公司在国际业内排行第七。该公司在2014年开始成立,当时只有三个人,但如今已迅速扩展,在全球24个国家当中拥有超过280名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