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zda CX-3这款日系B-Segment相信大家都已经熟悉到不再熟悉,但这么多年来本地消费者接触到的CX-3都是以2.0L的自然进气汽油引擎为主,而且因为之前是从日本进口到我国销售,价格在许多人眼中也没那么亲民。
不过自从去年10月开始,本地的CX-3改为从泰国进口并调整了价格之后,总代理Bermaz也趁势为CX-3追加了两个定位更入门的版本,分别是搭载1.5L引擎的1.5 Core,以及搭载同一具2.0L引擎但配备比较阳春的2.0 Core。
而这当中最大的亮点,莫过于就是1.5 Core的版本,因为它是本地CX-3首次搭载1.5L的小排量引擎,而且其价格也因此被大幅压低到了10.8万令吉的低门槛。是的,你没看过,曾经要价动辄13/14万令吉起跳的CX-3,如今只要不到11万令吉就可入手了。
这点尤为重要,尤其是在几乎所有车款都在喊涨价的2023年,要知道如今本地组装的Honda Civic最低入手门槛都已经从13.2万令吉起跳了,若放在5年前,这价格是可以直接入手当时满配的Civic 1.5 TC-P,但如今也只能买到最低配的1.5 E。
小编知道这样的比较并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毕竟通货膨胀本来就是无法避免的问题,而且如今新款的Civic在配备上已经比当年上一代的Civic更丰富,但作为普通的消费者,我们依旧还是得面对最残酷的事实,那就是如今新车的价格是已经越来越高了,C-Segment房车已经在卖着几年前D-Segment房车的价格,而D-Segment房车的价格也已经动辄20万起跳,至于B-Segment房车的价格,也已经无限接近当年C-Segment的价格了。
好像扯远了,把话题拉回到CX-3的身上,老实说,在2023年可以用不到11万令吉的价格,入手到一辆进口的日系B-Segment SUV,确实是在入手门槛上降低了不少,但这也是附带一些条件的,而条件就是它的配备比之前日本进口的2.0L版本要阳春不少。
小编这次之所以选择试驾CX-3 1.5 Core,无非就是想体验看看这款定位入门、拔掉许多配备后才得以把价格门槛降到11万令吉以下的日系SUV,到底值不值得大家去考虑,还是大家可以拿一样的10.8万令吉预算,去入手刚发布不久、本地生产的Honda WR-V呢?
好了,废话不多说,小编就直接带大家进入本次试驾文章的重点,如果大家还不清楚CX-3 1.5 Core在本地的规格以及其它详情,可以先【点击这里】翻阅我们之前的文章。
不过既然大家都已经对CX-3这么熟悉了,我们也就没必要再这么详细的去介绍它的外观和内装设计,以及它的空间表现甚至是操控了,相信大家心里都已经有了个底,大概知道CX-3在这些部份的表现如何,我们就只着重于分享它的配备差异,在拔掉一些配备后是否会让人觉得很阳春,以及1.5L引擎的动力是否足够驱动这款SUV。
其实这次CX-3 1.5 Core最明显的差异,就是原本的LED头灯组被拔掉,并用传统卤素灯泡的头灯组来取代,而且是连自动启闭的功能也没有了,车子在夜晚时分或者进入室内停车场时是必须要手动开启头灯组的,而且也拔除了前雾灯。
除了头灯组被降级成卤素灯泡外,它的日行灯也同步被降级为日行灯,基本可以说,这辆CX-3 1.5 Core全车内外所有会发光的灯泡都是传统的卤素灯泡。而外观上另一个明显降级的,就是其轮圈从2.0高配版的18寸降级为16寸,轮胎尺寸也是比较宽厚的215/60R16。
而在内装配备部份,原本的电动皮革座椅也被降级为手动绒布座椅,原本的抬头显示器自然也被拿掉了,而且左右后视镜也没有锁车自动折叠的功能,方向盘后方的换挡拨片当然也一同消失了,冷气也从自动恒温(Auto Climate)改为手动冷气,中间的后视镜也没了自动防眩的功能。
需要客观点评论的是,虽然CX-3 1.5 Core在纸面上拔掉了不少的配备,但至少它的整体中控台和座椅的设计还是维持和2.0高配版一样的,原本的MZD Connect荧幕主机也没缩水,而且一样有支援Apple CarPlay与Android Auto,而且也还是标配电子手煞车(EPB)和自动驻车(Auto Hold)功能。
另外,它的安全配备部份也是全车系里最阳春的,只有我国法律规定最少要有的双气囊、车身动态稳定系统(ESC)和三合一煞车辅助系统(ABS+EBD+BA),其它功能如自动煞车辅助(AEB)、盲点侦测(BSM)等通通都没搭载。
不过Bermaz这样的做法其实也是无可厚非,毕竟CX-3 1.5 Core存在的目的就是尽可能把它的价格做到最便宜,让消费者尽可能以最低的门槛买得到CX-3,而如果你觉得这样的CX-3太过阳春的话,那你还是可以选择2.0高配的版本,只不过价格就超过13.1万了。
小编必须要说的是,刚巧在试驾CX-3 1.5 Core之前,小编其实刚刚试驾了Mazda 3的1.5L掀背版(Liftback),因此在坐上这辆CX-3 1.5 Core的那一霎那,确实是会有些小失望,但这份失望并不是因为CX-3 1.5 Core的配备很阳春儿导致,而是因为我习惯了Mazda 3新世代的内装设计,再看回打从2014年就面世的CX-3的内装,你会觉得CX-3的内装似乎有点过时了。
不过小编需要强调内装设计这种东西一样是很个人的,毕竟小编也遇过一些人表示CX-3的内装设计虽然不如新世代Mazda的内装那么的酷炫,但其实也不至于会显得非常落后。
平心而论,虽然CX-3 1.5 Core拔掉了不少配备,但它的中控台还是用了不少的软质塑料,车门内侧的饰板也有一大片的皮革包覆,而仪表板也一样是传统指针搭配左右两侧的液晶荧幕,方向盘也依旧有皮革包覆。至于座椅嘛,小编其实不太在意皮革座椅,而且甚至比较喜欢绒布座椅,因为绒布座椅很多时候其实坐起来比皮革座椅更舒服,更能完美贴合每个人的身体及臀部。
之后就是动力表现的部份了,这具和Mazda 2同一组的1.5L SkyActiv-G四缸自然进气汽油引擎搭配六速自排(6AT)变速箱,其实放在CX-3的身上是足够应付绝大部份的日常代步需求的,只要你不去比较它和2.0L引擎彼此间的油门反应差距,其实这具引擎的整体表现并不会让人觉得太过失望,至少在起步时的整体油门反应还是属于顺畅的,只不过在时速超过120或130km/h之后,会开始出现后继乏力的问题而已。
而在操控的部份,它依旧维持了Mazda品牌一贯“人马一体”的水准,尤其是其轮胎被降级到16寸之后,因为更厚的轮胎让它多了一些舒适感,而这也降低了车主日后更换新轮胎的成本,毕竟215/60R16的轮胎目前市面上有只需要300多令吉就可买到一些不错的轮胎选择了。
在试驾过程中,小编也从原厂工作人员的口中得知CX-3得益于CX-30本地组装(CKD)版本的爆单而获得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反应,毕竟原厂原本预计CX-30在本地组装并且降低价格后会大幅挤压到CX-3的生存和销售空间,毕竟CX-30是Mazda新世代的产品,无论是外型还是内装都比CX-3更新颖。
但随着CX-30的订单数量太多,许多等不及的车主也选择转单到比较便宜、等车时间更短的CX-3上,而一些原本打算购买CX-30的车主,在看到CX-3 1.5 Core不到11万令吉的价格后,甚至还改变了初衷为了每月更少的经济负担而降低自己用车的要求,愿意在配备上作出妥协而选择入手CX-3 1.5 Core。
由此可见,CX-3 1.5 Core的配备虽然看在某些人的眼里是很阳春,但它对于某些人来说还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毕竟它不到11万令吉的价格就摆在那里,某种意义上来说,它确实在价格上是很有吸引力的。
当然你也可以不认同小编的观点,毕竟每个人对车的需求不太一样,每个人的经济预算也不尽相同,车对于某些人来说或许是每天要花几小时呆在里面的一个空间,自然想要花多一些钱来追求更好的配备,但一些人纯粹觉得车子只是代步工具,因此被拔掉的这些配备他们或许全然不在乎。
而在CX-3 1.5 Core还是WR-V 1.5 RS的选择题上,小编只能说这两款SUV本来就不算是同级别的随手,只不过刚好Mazda的产品向来在空间表现部份都是短板,而空间则刚好是Honda的强项,因此WR-V和CX-3的实际空间表现其实不相上下,你真要拿这两款SUV来比较,其实也是可以的。
虽然说最入门的CX-3 1.5 Core和最顶配的WR-V 1.5 RS在售价上刚好都是10.8万,但不可忽略的是CX-3 1.5 Core在主被动安全上几乎被WR-V碾压,但WR-V的内装设计却也不如CX-3那么好,甚至还在用着传统的手煞车拉杆,所以我只能说,各有各的千秋、全是任君自选。
2023 Mazda CX-3 1.5 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