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深夜,中国安徽省发生一起严重车祸,一辆小米SU7电动车行驶于德上高速公路时,疑因不明原因失控,撞上护栏后起火燃烧,车内3名女大学生疑因车门无法开启,未能及时逃生,最终不幸罹难。
事件发生后,车坛、坊间掀起舆论,也再次敲响了电动车安全隐患的警钟。综合网民讨论、各家媒体报道,人们普遍对电动车的安全性产生强烈质疑,这无疑也暴露出当下智能汽车在追求科技感和极简设计的过程中,可能忽略了最基本的生命安全问题。
本文,我们就来反思这起惨剧,当然这起事故的背后仍有许多疑点未解,包括智能驾驶的响应是否及时?车辆为何失控?为何失火燃烧等。不过,这回我们关注的重点在于电子解锁取代机械拉手是否真有必要。
事实上,这是当前电动车的最大安全隐患,毕竟电动车失火案件频传,那么基本的逃生需求理应得到重视。不过,电动车的发展进程来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智能电动车采用电子门锁,并取消了传统机械门把手,甚至后排乘客只能依赖车内电子按钮开门。
由于依赖电子控制,当车辆发生严重碰撞时,高压电池系统会自动切断电源,以降低火灾或电击风险。尽管这一机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二次伤害,但同时也使电子控制的车门失去供电,导致车门无法正常开启。
这种设计初衷是为了提升科技感和便利性,许多智能电动车都在朝着“全电子化”的方向发展,甚至认为机械装置是“落后”的,进而彻底取消,但在极端情况下(如事故导致整车断电、电子系统故障),如果没有合理的机械应急方案,却可能成为夺命陷阱。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心生疑问,汽车制造商不是应该早想到了这点吗?答案是的。市面上的大部分电动车确实都有电控和机械门锁双修,但问题恰恰在于这些机械门锁的拉把都被当作是第二/应急方案,故而拉把设计的位置比较隐蔽,甚至各不相同。
一些汽车品牌刻意将拉把设置在车门内侧斜下角,甚至藏在凹槽之后,导致救援人员在破窗后也难以找到拉把,而且不同品牌甚至同一品牌不同车型之间也缺乏统一标准,这几乎成为了电动车的安全通病。
举例,本次事故中的“主角”,小米SU7的机械门锁拉把被设计在四个车门内饰板下方储物格的位置上。这一问题可能导致事故发生时,受困车内的乘客可能因慌乱或不熟悉操作而错失逃生机会。
相比之下,传统燃油汽车,或者是一些传统汽车品牌推出的电动车多采用传统的机械门锁拉把,在紧急情况下操作更为直观简单,也不受断电影响。小编认为这是更好的方案,车企需要检讨,并且必须认真考虑机械开门机制的回归或改进,而不是一味追求“科技感”而忽视基本生存需求。
要知道,依赖电力驱动的电控门锁再怎么先进也不能取代机械开门的可靠性,每款电动车都应具备不依赖电力的机械解锁装置作为最后一道防线,并确保前后排乘客都能轻松操作。
除此之外,车企在造车的同时也应当优化逃生设计,比如说提升指引标识的可见度,让乘客一目了然地知道如何逃生,而非刻意隐蔽。真正负责任的汽车设计,应该是在保证科技创新的同时,也确保最基本的安全性,而不是让智能化成为安全的绊脚石。
与此同时,还有另一措施也很重要。相关的监管单位应出台更严格且统一的安全法规,要求所有汽车制造商必须配备可靠的机械逃生装置,并在车辆上市前进行更严格的安全测试,杜绝设计漏洞。
写在最后,小米SU7的事故,不只是小米的问题,而是整个智能电动车行业都需要面对的安全挑战。汽车智能化是趋势,但智能化的前提必须是安全。科技创新不应以牺牲生命为代价,车企如果还执意去机械化、追求极简美学,那就是在玩火。
车企不能只想着做“未来汽车”,而是要确保每一辆车都能在危急时刻保护车内人员的生命安全。否则,再先进的技术,也不过是摆设,别让“智能化”变成“致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