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中国 Haval 研发中心与组装厂,看中国车的未来。

一路以来中国制造的汽车以及他们的品牌都予人一种“不可靠”、“组装不好”和“品质差”的负面印象,本地许多消费者一想到中国的汽车就不禁会摇头,并且直接关上考虑的大门。

我们马来版的同事Farid最近应Haval之邀前往中国北京保定市参观了Haval在当地的研发中心,同时一并采访了刚刚落幕的上海国际车展,他在几天的行程内对中国的汽车业发展有了深刻的体会,并发布了针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感想。

Farid在抵达北京一下机后就被当地路上各种林林总总的不同品牌的汽车所吸引,对他而言,中国汇聚了许多来自世界各地,而且压根儿无法在本地买到的汽车品牌,包括了Buick、Cadillac等等,而这些汽车品牌在中国当地却显得如此的平凡和平易近人。

不说你不知,中国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Volkswagen就成为了第一个打进中国市场的国外汽车品牌,进军初期Volkswagen在当地推出了一款叫Santana的车型,而Volkswagen也凭借此车顺理成章的在中国当地打下了稳固的基础,并成就了今天称霸中国市场的局面。

直至今天,中国的路面上依然可以看到许多Santana的身影。而如果还要再更具体的形容的话,中国如今依然有许多德士是采用Santana这款车型,Santana在中国当地的知名度和普及率,就堪比马来西亚的Proton Saga或者Iswara。

在中国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庞大市场,中国每年售出的新车数量达到了惊人的2,000万辆,对比我国平均一年只迈出60万辆新车,两国汽车市场上的销售差距非常的惊人,而马来西亚在中国面前也显得是小巫见大巫。

也因为如此,中国的汽车市场形成了一个相当有趣的局面,那就是中国的国产品牌其实只需要做好国内的本土市场就已经可以保证每年赚钱,因为一个中国的人口和消费能力基本上已经超越了整个欧盟和东盟国家的人口总和,因此车商们根本无需为冲出海外市场而烦恼。

也因为庞大的消费市场,许多车商纷纷在中国推出市场重叠的车型,我们以Volkswagen举例,该品牌在中国的C-Segment市场就已经拥有了Santana(已发展到新的车型)、Lavida、Sagitar、Jetta和Lamando。

我们再以其它品牌来举例,Honda在中国的B-Segment市场不仅拥有City,而且还推出了另外一款基于同样底盘的Crider,两者挂上同样的厂徽而且使用同一种动力技术,但在外型上却差天共地,各走不同的外型市场。而若以Toyota来举例,大家可以发现Vios在当地拥有两个不同外型的版本。

当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还是因为Honda和Toyota在中国市场内同时拥有两个甚至更多的总代理。那为何这种情况不会在我国出现呢?很简单,要同时推出许多处于同一个市场级距内的车型无疑会提高造车成本,而造车成本提高后就必须确保市场拥有足够的能力去消费所推出的产品,而且在同一级距内推出超过一款车型,自然就形成了自相残杀的局面。

除此之外,中国市场也特别在于他们能够专享许多品牌专为他们推出,其它国家消费者无法买到的车款,譬如BMW刚刚在不久前发布的1 Series Sedan,同时还有轴距加长版的许多车型,譬如Volvo的S90L等等。

不仅如此,Farid对于中国汽车工业的惊叹还在于他们敢于推出许多我们认为“奇奇怪怪”车型,譬如说尺寸小如Smart ForTwo的纯电动车(EV),不够奇特是吗?那如果说是一辆一吨重的罗里,但却只有三个轮子呢?这种重型的三轮罗里却是存在于中国的道路上。

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消费潜力,中国的品牌们有就此而感到满足吗?并没有,中国如今还是有不少已经站稳阵脚的品牌正致力于开拓海外的市场,这当中就包括了早前确认向Proton提出收购报价的吉利汽车,当然还有就是号称中国第一SUV生产商,前称长城汽车(GWM)的Haval。

Farid在这段行程中也在Haval原厂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Haval位于保定市的研发中心。让人惊叹的是,Haval的研发中心并不是单纯的一座普通建筑物那么简单,而是一座拥有25层楼高、而且内设员工宿舍、拥有7,000名员工、而且还有学校和托儿所等设备的综合大楼,真难以想象只是一个研发部门就已经如此的大规模。

在参观完了让人惊叹的研发中心后,Farid又被带去参观了举例研发中心半小时车程的Haval工厂,Farid在步入工厂后同样被工厂的规模所震慑,在他眼前是一家非常现代化、所有机器和设备都排列得非常完整,就连地板都被打磨的光滑的汽车组装工厂。

过后Farid还被带往工厂的另一处参观了一些刚从生产线组装完成的新车,包括了已经确认会在本地上市的H6和H9,Farid同样对这两辆车的组装品质、造工和材料的选用感到惊叹,小至一个冷气旋钮和一个门板的电动窗按钮,装工和触感都非常精细。

Farid形容这一趟中国的行程彻底改变了他对中国品牌汽车的固有印象,虽然许多中国品牌至今都还未获得欧美消费者的普遍认可,暂时无法和来自欧美、日本甚至是韩国的品牌在国际市场上一争高下,但相信中国品牌假以时日必定可以复制韩国汽车工业的成就,收到大部分国家消费者的认可。

中国保定市的Haval研发中心

Haval研发中心内的概念车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