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车试驾: smart #1 Brabus EV, 整体质感不错但定位尴尬?

总代理提供的是预产车(Pre-Production Car),实际市售车款将搭载红色车顶

我国的smart总代理Pro-Net最近向我们提供了一辆顶规版本的smart #1 Brabus纯电动跨界SUV进行试驾,让我们体验了好几天这辆由中德两大车企联手打造的纯电动车。

本地的smart #1电动车是在去年11月正式发布的,它在本地分为三个版本,分别是Pro、Premium和性能版的Brabus,价格依序为RM189,000、RM219,000和RM249,000,还未了解过这款EV在本地的规格与配备详情的朋友,可以先点击这里翻阅我们之前的报道。

我们这次就不再花太多的时间去铺陈或做介绍了,直接就带大家直进重点,分享小编在试驾smart #1 Brabus几天之后的一些心得,以及对smart这个品牌被复活后针对其市场和品牌定位的一些看法。

新车试驾: smart #1 Brabus EV, 整体质感不错但定位尴尬?

首先必须说的就是它的空间,很多人看到照片或许觉得它在视觉上看起来并不算大辆,而它的车身长度确实也大概只和Proton X50差不多一样,都是在4.3米左右的车身长度,但电动车因为少了体积庞大的传统内燃式引擎和变速箱,让它的轴距(前轮到后轮中心的距离)可以进一步往前后拉长,因此也创造出了很宽裕的实际乘坐空间。

准确来说,smart #1的轴距其实达到了2,750mm,比最新款的Honda CR-V还要长,而因为在前轮和后轮的距离被拉长的情况下,后排座椅的位置也得以更往后靠,所以它的后座空间实际上比Proton X70更好,加上电动车没有传动轴所以后座地板是完全平整的,所以在乘坐空间的表现它真的完全超乎小编的想象。

接着就是它的质感和用料,首先在这里必须强调一些,smart这个品牌在复活后是由Mercedes-Benz以及吉利共同联营的,而这款smart #1也是由Mercedes-Benz负责设计,但关键的电池、马达和底盘等技术都来自吉利,加上是在中国生产,因此如果你想把它当成一款中国电动车来看待,其实也没什么毛病。

新车试驾: smart #1 Brabus EV, 整体质感不错但定位尴尬?
新车试驾: smart #1 Brabus EV, 整体质感不错但定位尴尬?

而根据smart的官方说法,smart这个品牌如今主打高端(Premium)纯电动车市场,也就是说它会和Mercedes-Benz、BMW、MINI、Volvo这些定位豪华或精品品牌的纯电动车款重叠或视作对手。

因为这样,所以小编打从一开始就以一款高端豪华的纯电动SUV的角度来审视它,而它在某些部份也确实对得起这个“高端”的定位,譬如它的驾驶质感、组装品质、隔音表现和配备,但在某些部份却似乎有待改进。

我们先说它的优点,作为一款只需要3.9秒破百的电动车,它开起来的动力表现确实毋庸置疑,而且整辆车的组装工艺也相当到位,并没有出现任何组装不紧实、松动或隙缝不对称的问题,底盘无论在市区还是高速公路都表现得很扎实,很有欧系车的感觉,高速行驶时的胎噪隔音表现也算及格,高端品牌该给的配备也都算给到位了。

新车试驾: smart #1 Brabus EV, 整体质感不错但定位尴尬?

而说到动力,虽然说smart #1 Brabus的极速只能达到180km/h,但小编认为这对绝大部份人来说,尤其是电动车的车主来说都是够用的,毕竟电动车在超过130km/h以上的高速行驶时基本不是在耗电而是在“喷电”。

所以就算给你可以开到250km/h的极速,你在长途行驶时开个几分钟看到它的“喷电”量就基本会乖乖收回你的右脚,让它维持在100到120km/h左右的速度了,而这也是目前大部份电动车都共同面对的问题,除非你是市区内短途代步否则你不大可能不会去在意它仪表板上显示的剩余续航里程数字,而只要你在意了,你就会忍不住收起自己的黄金右脚了,毕竟充电还是比不上添油方便。

不过还是有一些地方是让小编想要挑剔的,既然官方宣称smart是一个定位高端的电动车品牌,那在内装用料上就必须同样符合“高端”应有的水准,中控台的设计视觉上看起来没什么问题,很多雾银色的饰板看上去像是铝制饰板,但实际摸起来确实硬质塑料饰板配上雾银色的烤漆而已,质感瞬间掉分。

新车试驾: smart #1 Brabus EV, 整体质感不错但定位尴尬?

而它的12.8寸荧幕主机虽然在尺寸上是够大,画面解析度、界面流畅度和功能性上也没什么问题,但里面使用的动画却给不了人“高端”的感觉,尤其是在荧幕里作为虚拟小助理的那只狐狸,小编觉得这动画效果应该可以更好或更3D一些,而不是把它做到看起来像是90年代的动画主角一样。

而它的数位仪表板,小编认为尺寸是有点偏小了一些,但这其实是可以很见仁见智的,有些人觉得仪表板不需要做到太大太浮夸,有些人则认为太小的仪表板限制了里面的内容显示和质感发挥,小编的看法是如果可以再大一些,整体给人的感觉会更好。

配备上是基本给好给满了,13支喇叭组成的Beats音响系统整体效果很不错,车内气氛灯也可以客制化选择你想要的颜色,电动尾门、全景天窗、360摄影系统、电动椅和记忆功能这些都给到位了,只不过细节上还有提升的空间。

新车试驾: smart #1 Brabus EV, 整体质感不错但定位尴尬?

首先第一点就是前面两张座椅虽然都有冷气通风功能,但它的通风和冷却效果却不是很明显,对比我之前坐过Lexus和Mazda 6的冷气通风椅,它的通风冷却效果顶多只有对手一半的水准而已,而且系统会很鸡婆的在大约5分钟后就自动把座椅的冷气通风功能关掉,不让你在大热天一直开着。

而另一点就是它取消了很多小编觉得很有必要保留的实体按键,小编坐上车的第一刻就是先调整座椅,之后就是调整方向盘,接着就是左右后视镜和中央后视镜的角度,而到我想要调整左右后视镜时,按键呢?嗯,原来要在荧幕里面调整,而且它也没有一个单独的虚拟按键可以让你直接进入调整左右后视镜的界面,而是必须先找到车辆的设定功能按键,再从里面去寻找左右后视镜的调整功能。

而这时,一名刚好坐在我旁边的同事就说:“还好啦,后视镜这种东西通常都是调整一次就好,以后你都很少会去动它了”,而接着当我想要把已经设置好的座椅坐姿设定输入记忆功能内时,也发现座椅旁边并没有设置记忆功能的按键,同样的也是要在荧幕内操作。

新车试驾: smart #1 Brabus EV, 整体质感不错但定位尴尬?

而这时旁边的同事又说:“这点也还好啦,通常座椅设定好了之后也很少会去更改的”,说到这里我就不明白了,冷气风量和温度必须要在荧幕里面调整都算了,连后视镜、座椅的记忆功能也必须在荧幕里面操作,这是不是有些走火入魔了?

而在悬吊和驾驶动态的部份,小编都觉得smart #1 Brabus的悬吊设定是恰到好处的,它在弯道中的悬吊支撑性算是相当足够,但又不会让你在城市地区里行驶时觉得悬吊硬邦邦,在高速公路时无论是直路的跳弹与稳定性,还是弯道的侧倾都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而在实际续航里程和充电效能的部份,小编在这几天的试驾过程中从吉隆坡去了一趟芙蓉,而且也在吉隆坡市区内去了好几个地方工作,在来往芙蓉和加影的Lekas大道上基本都是保持110km/h的速度稳定行驶(没错,为了避免它大幅喷电,小编干脆开ACC自动跟车让它维持110km/h自己跑),在市区内也相对以更斯文的方式去驾驭它,总的来说,原厂宣称它的续航里程可以达到400公里,但我实际拿到的大概就是320到330公里左右。

新车试驾: smart #1 Brabus EV, 整体质感不错但定位尴尬?

而在充电效能的部份,小编必须要小赞一下这款smart #1,因为在众多的中国电动车(没错,Mercedes-Benz就只是负责设计而已)里,smart #1是少数能支援22kW AC充电的车款,其它像是比亚迪海豹、Atto 3、长城的欧拉好猫等基本都是7kW或11kW而已,22kW有什么好?至少你在家充电时如果遇上几个小时后又要出门,那至少你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把它充满。

而小编住的公寓楼下刚好就有22kW的AC充电盒可以使用,小编在它剩下大概50%左右的电量时插入充电,等大概2个小时就充到99%(当然这2个小时小编都没在车上等而是直接上楼回家让它自己慢慢充),然后就开车从吉隆坡下芙蓉了。

最后就是smart这个品牌的定位了,说实在的,虽然3.9秒破百时很快,但现在已经有很多电动车都能做到这样的加速性能了,而且有不少能做到3秒俱乐部的电动车的售价都比它便宜,譬如说比亚迪海豹、MG 4 X-Power,所以你如果为了性能而买它?或许它的性能还不够吸引你吧。

新车试驾: smart #1 Brabus EV, 整体质感不错但定位尴尬?
新车试驾: smart #1 Brabus EV, 整体质感不错但定位尴尬?

以它的25万令吉售价来说,小编知道很多人会说“还不如买Tesla”,确实,Tesla比它在科技层面上更有吸引力,至少Tesla的Autopilot自动驾驶系统是smart #1 Brabus不具备的,而且Tesla还拥有品牌光环,至少绝大部份人提到电动车时,首先想起的都会是Tesla,所以如果说是有闲钱想要买一辆电动车来尝鲜兼向身边人炫耀,或许Tesla更符合你的要求。

而虽然说smart如今是Mercedes-Benz与吉利联营的电动车品牌,但若真要说它拥有Mercedes-Benz的DNA吗?小编倒不这么认为,毕竟它的关键技术如马达、电池和底盘都是吉利的,而且也不是在Mercedes-Benz的生产线制造,所以如果说真想要让smart去叨Mercedes-Benz的品牌光环,这似乎也会有很多人不买账,所以其实大马总代理其实也没有特别强调smart和Mercedes-Benz的关系,而是让smart走自己的品牌路。

小编觉得买smart #1更多是买个情怀吧,稍微有些年纪的车迷应该都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大约2005年之间,路上都还能偶尔看到一些smart的车款如双座的smart Fortwo和四座的smart Forfour,在那个时代的smart确实是一个很独特且很有个性的存在,而那个时候会喜欢smart的人如今很多都步入了财政比较稳定的年纪,花钱为自己买个旁人看不懂的情怀,也正常吧?

2024 smart #1 Brab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