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在关注本地车坛发展与走向的朋友们相信都有发现,最近已有一些来自中国的汽车品牌已在我国发动价格战,透过各种折扣与优惠措施力图吸引更多消费者买单,虽然对于消费者来说似乎是一件好事,但对于汽车工业业者来说却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
Proton副首席执行员(Deputy CEO)Roslan Abdullah最近就对本地媒体《新海峡时报》指出,中国车企所带来的价格战表面上对于终端的消费者来说是件好事,但对于我国的整体汽车工业发展来说却未必如此,并且很可能会造成我国的汽车供应链陷入一个畸形的发展态势。
“价格战不只影响了在本地设厂的车企以及零部件供应商,甚至连带没有设厂的本地汽车零件代理也受到牵连,因为价格战会让消费者陷入一个等待并追求更低价格的心理循环,许多消费者因此而选择观望更久,希望未来能以更便宜的价格入手新车,因此导致许多车企、零件供应商都面对库存大幅增加的风险。”
除了生产与销售新车的车企外,销售二手车的车商也同样无法幸免,Roslan Abdullah说,由于某些车企在发布新车时标出的售价为10万令吉,之后却提供大幅折扣让消费者实际仅需8万令吉就可入手,因此这导致许多已经售出的汽车大幅贬值,导致许多二手车商无所适从,而且在新车能享有巨额折扣的前提下,一些消费者也更情愿购买新车而非二手车。
Roslan Abdullah也坦承本地许多车企都无法与来自中国的车企展开价格战,互相以削价的形式争夺消费者,因为许多在本地设厂的车企的研发与生产成本都比中国车企普遍更高,而这些车企除了要维持获利外,更需要确保自身与合作伙伴能持续营运下去,因此无法大幅减价,只能给予一定程度的回扣或优惠。
他解释说,Proton目前在我国雇有7,000名全职员工,并且有5,000人受雇于与Proton合作的代理与经销商旗下,因此Proton不能贸然加入价格战,而是必须从长计议、确保企业能维持永续经营为大前提。“一些规模较大的合作伙伴或代理商或许还能幸存,因为他们除了与Proton合作外也有与其它品牌合作;但一些规模较小、只与Proton合作的中小企业很可能就会因此的无力支撑而倒闭。”
他也抨击一些趁着政府提供税务优惠而向我国市场大局进口新车的车企,趁着进口电动车同样可享有免税优惠的期间在我国进行大幅削价的政策,这些车企由于并没有在本地设厂也没向本地企业采购零件,因此他们对我国的汽车工业与经济发展非常有限,而且毫无节制的削价措施还置本地代理与经销商的未来于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