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为何 Proton 如此吸引,能让国外厂商竞相合作。

“Proton寻姻记”这段肥皂剧的最新发展,就是硕果仅存的两家国际汽车财团,来自法国的PSA集团和来自中国的吉利汽车集团,目前仍留在这场求购戏码的谈判桌上。打从政府宣布Proton必须寻找外资合作开始,Proton就被和许多国际知名的大财团联系在一起。

许多人看到这里或许会觉得疑惑,Proton近年来亏损连连,而马来西亚却只有大约3,000万的人口,根本不足以支撑一家完全自主的国产车生存,尤其是Perodua的存在,侵蚀掉了原本属于Proton的大部分市场份额,那为何一家亏损连连、国内市场不大的汽车品牌,足以吸引许多国外投资者的目光呢?

马新社对此作出了他们的分析,他们认为Proton这家小众车厂之所以会成为许多国际大厂争相并购的对象,主要的原因是因为Proton拥有自主研发能力,以及拥有完善的生产线和销售网络。

首先,必须要强调的是东盟是一个拥有10个国家,而且人口达到6亿人口的庞大消费市场,虽然东盟国家普遍的消费能力不如美国和欧洲的市场来得高,但东盟国家的经济近年来取得飞速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其中一个区域,因此东盟市场自然也称为许多国际大厂虎视眈眈的对象。

Proton是东盟区域内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能够完全自主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提供售后服务的汽车品牌,纵观东盟十个国家里面,没有任何一家在这些国家发源的品牌拥有自主设计和开发的能力,尤其是Proton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自主开发和制造引擎了,同时还拥有自己的底盘技术,这两点对于汽车生产来说尤为重要。

“对于一个旨在打进全球不同区域市场的大型汽车品牌来说,能够拥有这类型可以自主设计和生产,并能在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络上直接给予协助的伙伴非常重要,因为这样可以让新的买家在打入本区域的市场时,能够事半功倍,避免在初来乍到时碰到许多不必要的钉子。”

此外,Proton在过去几十年来已经在本地培养出一个完善的汽车生产业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除了Proton以外,还包括了许多负责生产及供应Proton主要和次要零件的零件生产商,新的买家若与Proton合作便能直接套用这个完善的生态系统,在打开本地和东南亚市场时无需担心零件供应的问题。同时,Proton也长期雇用一批拥有经验的汽车生产线与相关的技术人员,因此在人力上拥有相对的优势。

盘点为何 Proton 如此吸引,能让国外厂商竞相合作。

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Proton目前拥有的两家生产线,分别位于Shah Alam总部的生产线,以及位于霹雳州Tanjung Malim的汽车城,这两家成产线的年产量达40万辆,足以负担新买家在东盟区域内的生产需求,而且Tanjung Malim生产线配备的机器相当先进,足以生产任何等级或品牌的车型。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直接在一些劳动成本和工资相对便宜的国家如印尼等,直接在当地设立新的生产线并以较低廉的工资聘请员工会较为划算,但根据专家粗略统计,在一个国家从零开始设立一个全新的生产线,并聘请一批毫无经验的员工,加上日后的训练费用,至少要花费20亿美元(88亿6,800万令吉),这样的成本相对直接收购一家现成的汽车品牌来说要贵上不少,而且中途还可能会出现许多变故和未知的潜在问题,因此直接收购一家具备完全自主研发和销售能力的车厂,是相对比较划算的。

马新社也引述RHB资本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Alexander Chia的谈话,指若Proton最终成功获得外资入驻并建立一个完善的合作关系,未来可以预见的是Proton将会从对方身上获得不少的技术支援,包括采用对方的底盘推出Proton目前欠缺的SUV车型。同时Proton也有望在新合作伙伴的协助下打开东盟其它国家的市场,并在5年内将Proton的年销量提高到50万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