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comments
来自中国的新能源车品牌BYD(比亚迪)日前又在马来西亚的官方社交媒体账号上放出了新预告,而且还开放让感兴趣的消费者主动留下联系资料,虽然还是没有明确指向哪个车款,但普遍猜测是定位低于Atto 3的纯电动B-Segment SUV Atto 2! Atto 2其实早在去年2月就已在中国首发,不过它在中国市场被称为“元UP”,同时也在今年3月就已在泰国车展上亮相,因此进入我国市场几乎只是时间上的问题,它来马后的市场定位将低于Atto 3,但与现有的比亚迪海豚(Dolphin)不同,因为它是一款B-Segment SUV,而海豚则是一款B-Segment的五门掀背(Hatchback)! Atto 2的车身尺码为4,310×1,830×1,675mm(长x宽x高),而轴距则是2,620mm;作为对比,海豚的车身尺码是4,290×1,770×1,570mm,轴距是2,700mm,因此它明显比海豚更宽也更高一些。 中国的元UP正式售价为9.68万到11.98万人民币(约5.9万到7.3万令吉),而海豚在中国的官方价格则是9.98万到12.98万人民币(5.9万到7.7万令吉)之间,因此估计Atto 2来马后的价格也很可能会和海豚非常接近,也就是大概在10万到12万令吉左右。 动力方面,中国的元UP提供两种选择,基础款搭载前置马达,可输出95 PS马力和180 Nm扭矩,百里加速成绩为7.9秒。这款车型由磷酸铁锂(LFP)刀片电池供电,标准电池容量为32 kWh,CLTC测试的续航里程达301公里;此外,还有45.12 kWh的版本,续航里程进一步提升至401公里。 而更大容量的电池还可选择搭配更强输出的马达,其最大功率为177 PS马力,以及290 Nm峰值扭矩,CLTC续航里程测试同样为401公里。这一版本目前正面向国际市场销售,转换为WLTP工况测试的续航里程为312公里,其支持最高65 kW的DC快充,以及11 kW的AC普通充电。 其他配备方面,Atto 2/元UP搭配了一套16寸的轮毂、8.8寸数位化电子仪表盘、12.8寸中控台可旋转触控屏,以及电动调节前排座椅等。当然,安全层面,新车还搭载一套先进的驾驶辅助系统。 BYD Atto 2(2025曼谷车展)
/ 0 comments
深陷财政危机的日本车企Nissan在与Honda的合并谈判告吹之后,目前仍未找到合适的“救世主”,日本媒体和外媒最近就指出,为了避免旗下的工厂被迫关闭导致员工被遣散,Nissan正考虑将位于日本本土的一座工厂开放让富士康(也被称为鸿海)使用。 《日经亚洲》和《路透社》最近引述Nissan的内部消息人士称,Nissan正考虑把其位于日本横须贺(Yokosuka)的追浜工厂(Oppama)产线提供给富士康使用,让富士康可以在这座产线内生产并组装纯电动车,以挽救这座工厂逃过关闭和裁员的噩运。 据报道,这座工厂目前聘有约3,900名雇员,并且已被Nissan新上任的首席执行员(CEO)Ivan Espinosa列入计划关闭的生产线清单内,倘若Nissan与富士康达成协议,这座工厂或会被直接出售给富士康,也或许会由Nissan和富士康联营。不过,这项消息目前还未获得Nissan或富士康的官方回应。 富士康被指一直都有兴趣想要收购Nissan的股权,并一直积极向持有Nissan 36%股份的法国Renault集团洽询与谈判,不过消息称Nissan和日本政府一直比较抗拒让该公司的股份卖给外资机构,而关键是根据Nissan与Renault集团的协议,如果Renault集团将其手中持有的Nissan股份对外销售时,必须先获得Nissan的同意才能成行。
/ 0 comments
根据海外媒体报道,中国科技巨头百度正在计划赶在今年内将旗下的自动驾驶出租车平台“萝卜快跑”(国际名称:Apollo Go)引进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以进一步拓展其在全球自动驾驶领域的布局。 《彭博社》引述知情人士的消息称,百度正在与两国的潜在合作方洽谈,探索符合当地市场特性的商业运营模式。据了解,百度倾向采取“轻资产”运营策略,即通过与本地网约车平台、出租车公司或第三方车队管理企业合作,由合作伙伴运营车辆,而非自建或持有车队资源。 针对上述消息,百度目前尚未作出正式回应,但据了解这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除了《彭博社》外,多家中国媒体、车媒,乃至西方媒体已报道了百度的相关动向。 无独有偶,百度的这一计划恰巧出现在全球电动车巨头Tesla即将公布其Cybercab自动驾驶服务的时间点上,显然预示着自动驾驶行业的全球竞争正持续升温;据了解,除了百度的Apollo Go外,来自中国的WeRide及Pony AI等品牌也在同步加快全球化步伐,布局中东、欧洲以及东南亚市场。 不过在规模上,Apollo Go已处于行业领先位置。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平台累计完成出行服务超过1,100万次,部署车辆逾1,000台,主要集中在中国地区。这一成绩也已超越Alphabet旗下Waymo目前约1,000万次的全球付费服务记录。 而除了东南亚外,百度也在推进进军欧洲与中东市场的计划。据悉,公司曾与瑞士邮政旗下的PostAuto接洽,商讨在瑞士部署自动驾驶出租车的可行性,同时也在评估进入土耳其市场的方案。 与此同时,百度在港澳地区的推进同样取得突破。6月18日,香港运输署宣布,Apollo Go已获准在东涌部分指定道路及时段开展测试,这也是继去年12月项目落地香港以来的第三次测试区域扩展。今年4月底,香港当局曾更新自动驾驶试行牌照,进一步扩大了测试范围。
/ 1 comment
Proton在上周对外公布了2025年式改款的X50的完整规格,并且也宣布开启预购活动,但此前对外曝光的只有两个定位较高的车型,也就是Flagship和Premium的照片,对于最入门的Executive则几乎没对外露脸过,而这次我们就为大家带来入门版X50 1.5 Executive在陈列室里的完整实拍图集,并为大家讲解一下它对比两个较高等级的车型究竟少了些什么配备。 首先在外观上,虽然Executive的车型定位是最入门的,但它的外观和中间定位的Premium以及旗舰定位的Flagship几乎没有任何差异,三者的造型几乎都是一模一样的,唯一有差异的地方就是轮毂,它标配的是17寸的双色轮毂,而Premium和Flagship则是标配18寸的轮毂,同时也只有Flagship版本才有黑色烤漆的车顶和后视镜外壳,同时煞车卡钳并不是红色涂漆。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应该比较少人会注意到的外观差异,就是Executive的车顶上少了左右两侧的行李架,虽然这种SUV上的铝制行李架对于许多人来说实际用途不大,但如果你觉得少了车顶行李架就不像是一款SUV的话,那你就只能选择中间定位的Premium或者是旗舰的Flagship。至于全景天窗,入门的Executive当然也没有,这项配备是Flagship独享的。 还有一个或许有些人会比较在意的配备,是最入门的Executive版本没有的,那就是电动尾门,如果你对电动尾门有需求的话,那就只能选购中间定位的Premium或旗舰定位的Flagship。另一个小卖点就是自动启闭的雨刷系统,小改款前的X50全车系都没标配,而如今却变成了全车系标配。 其它部份,它和另两个定位较高的版本一样都在车头的水箱护罩中整合一条红色的饰条,并且同样搭载全LED的头灯和贯穿式的尾灯组,三个版本一样都没有前雾灯,而且前引擎盖上的左右两侧一样都有两个纯粹装饰用途的类排气孔造型,由于是实心的,所以它并不具备真正的引擎室散热功能,纯粹就是为了提升一丢丢的运动感氛围而已。 而在内装部份,它的整个中控台,包括中央鞍座、车门饰板、座椅和方向盘的设计都和另外两个定位较高的版本完全一致,只是它和Premium一样采用全黑的内装主题,红黑混搭的双色内装主题是Flagship版本独有,而且一样搭配8.8寸的长方形数位化仪表板,以及14.6寸的全新屏幕主机,这个新主机已直接支持无线的Apple CarPlay与Android Auto,无需等待原厂的OTA软体更新。 此外,它也和另两个版本一样,都取消了中央鞍座上原本的传统排挡杆并且以拨杆形式整合到方向盘后方的两点钟方向,让整个中央鞍座腾出了较大的平坦储物空间,但Executive和Premium都没提供手机无线充电面板,这个配备也是Flagship独享的。另一个比较明显的差异,就是它的座椅材质为绒布,而且是全手动的座椅,同时也没有车内氛围灯,但同样具备单区自动恒温冷气系统以及后座冷气出风口。 在安全配备方面,最入门的Executive是这次三个车型里最阳春的,但还是比小改款前更有诚意一些,除了基本的六颗气囊和车身动态稳定系统(TCS)外,它还额外多了盲点侦测系统(BSM)、后方横向车流警示系统(RCTA)和车尾的碰撞预警系统(RCW),但没有搭载胎压侦测系统(TPMS),倒车影像系统也是传统的单界面设定,并不是360度全景。 而这次该款X50的最大亮点,就是它终于放弃了之前被许多人嫌弃的三缸引擎,如今已确认会全车系都搭载同一具的1.5L四缸涡轮增压汽油引擎,这具引擎同样具备缸内直喷技术,拥有181PS马力和290Nm扭力,比之前1.5 Flagship的177PS/255Nm有明显进步,变速箱一样还是七速的双离合器(DCT),原厂号称新引擎让X50的油耗表现稍微进步了4.7%,0-100km/h的加速表现也从原本的7.9秒稍微缩短到7.6秒。 2025 Proton X50 1.5 Executive
/ 0 comments
Proton eMAS 7的孪生车款吉利EX5(Geely EX5,在中国市场称为银河E5)即将进入欧洲的英国市场,而且确认会于同一个集团旗下的Lotus Engineering合作,让后者特地为英国版的EX5调校一套符合英国驾驶者需求的悬吊系统与设定! 英国著名的汽车媒体《Top Gear》与《Car Magazine》日前相继报道,称吉利将会与Lotus汽车旗下的工程与底盘调校部门Lotus Engineering合作,由后者协助调校英国市场的吉利EX5的悬吊系统与设定,让它可以更好的符合应该消费者的驾驶需求。 这两家媒体引述英国的吉利汽车负责人Mike Yang的谈话指出,吉利EX5将会是吉利汽车进军英国市场的第一个家用车款,因此吉利汽车格外重视这款产品,并且吉利汽车也发现英国许多驾驶者偏好更稳定的悬吊设定与驾驶感,因此吉利汽车决定在EX5正式于当地发布前,先与Lotus Engineering合作并采用后者提供的悬吊设定调校方案。 Lotus Engineering是隶属于Lotus汽车旗下的一个工程与底盘调校部门,除了为自家品牌的车款提供底盘设计与悬吊调校外,也为其它汽车品牌提供类似的服务,相信我国也有不少朋友也都知道,Proton之前就有过不少车款如Gen 2、Satria Neo、第一代的Persona等也都获得Lotus Engineering的协助,因此也都拥有不错的底盘与操控感,因为当时的Lotus的母企就是Proton,只不过后来已被出售给吉利控股集团。 严格上来说,Proton与Lotus目前依旧处于吉利的同一个集团框架下,加上eMAS 7其实也就是EX5(或中国的银河E5)的孪生车款,两者的硬体配置与底盘架构本来就几乎一致,因此不知道本地的eMAS 7未来也会不会有这个机会能再次获得Lotus Engineering的底盘与悬吊调校的加持以提升它的产品竞争力?
/ 0 comments
除了已经确认即将在近期内正式发布的2025年式小改款的Proton X50,以及已经确认将在今年内发布的品牌第二款纯电动车eMAS 5以外,Proton今年让人备受期待的还有另一款产品,那就是改款的A-Segment入门级四门房车Saga。 虽然早前已多次看过这款Saga以伪装方式在本地路上进行测试,但我们最近又获得了一张新的谍照,而这次的谍照又给了我们更多的信息,那就是改款Saga的车尾看起来似乎变得更修长,预计也会让新Saga整体的车身长度也跟着变长。 对比回我们之前获得的谍照(以下方的谍照为例),之前出现的Saga虽然在车身侧边的轮廓与线条设计上虽然都与这次的基本类似,但可以发现两者的车尾长度比例显然有些不同,不排除原厂或许是改变了主意,决定把Saga的车尾设计得更长,让它拥有更宽裕的尾箱载物空间。 根据我们目前已经掌握到的非官方消息,改款Saga将会沿用现有Saga的底盘并且更名为AMA01(A-Segment Modular Architecture),因此它的车身轮廓与线条将与第三代Saga高度相似,但在外观细节和配备部份将有大幅度的升级与强化,而且可能会改用新的引擎与变速箱,内装预计也会重新设计。 同时,根据之前的观察,改款的Saga预计也会在部份定位较高的版本上首次搭载LED头灯组,这点无疑是为了对标其同级对手Perodua Bezza,因为Bezza小改款后无论是最入门的1.0 G还是顶规的1.3 AV都同样标配LED头灯组,而这点是Saga明显逊色不少的。 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基本确认这次改款的Saga也会搭载比较完整的主被动安全辅助功能,预计会首次导入自动煞车辅助(AEB)功能,而这一点也在Proton早前对外公布的一份文件中露出了端倪,因为Proton表示该公司旗下的供应商已经与一家中国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双方将合作共同开发针对AMA模组化底盘车款的驾驶辅助系统。
/ 0 comments
由paultan.org举办、Carro与RHB Bank联合赞助的2025 Premium Auto Car Expo(PACE)即将回来啦!这次的展销会日期确认落在7月19与20日(周六与周日)早上9时至傍晚7时,地点同样在雪州Setia Alam的Setia City Convention Centre(SCCC)! 和往常一样,这次的PACE 2025一样会有来自多个不同的汽车品牌参加,而且只要在现场订购一辆新车一样还是可以获得各种额外优惠,如果您正好打算在近期内更换新车,那何不考虑直接莅临PACE 2025现场,以更超值、更优惠的方式下单购买您下一辆新车呢?现场除了有多款新车作静态展示外一样还有试驾活动。让您可以在做决定前先亲身体验一番! 这次已确认参加PACE 2025的汽车品牌包括了BMW和MINI(由Auto Bavaria为代表)、Mercedes-Benz(由Hap Seng Star为代表)、Audi、BYD(比亚迪)、Denza(腾势)、Xpeng(小鹏)、Hyundai、Kia、Mazda、GWM(长城)和Zeekr(极氪);喜欢大型两轮摩多的朋友,BMW Motorrad也已确认参展,而且电动车的充电服务与设备供应商Kineta以及知名的汽车周边配件品牌Trapo也会在现场设有展摊! 一如既往,各大品牌都会在PACE 2025的活动期间提供各种不同的优惠,同时首200名在PACE 2025现场订购新车、以及首40名在现场订购崭新摩多的消费者也可额外获得价值RM3,000,来自Solar Gard、Dodomat、The Garage、Kuzig Glanz、Gintell和DK Schweizer的各种礼券! 除了有优惠和礼券外,现场订购新车和摩多的消费者也还可以获得参加幸运抽奖的机会,奖品包括总共10架、每架价值RM3,500的智能手机,还有总值RM25,000的双人旅游配套! 既能入手您梦寐以求的新车,还能同时获得额外优惠并参加幸运抽奖,切勿错过这次的PACE 2025!就在7月19至20日,地点于雪州Setia Alam的SCCC,不见不散!
/ 0 comments
Proton今天宣布2025年式的X50小改款(同样架构但Proton宣称其为“全新”)正式开启预购,有兴趣想要入手的朋友如今已可向临近的Proton代理与经销商进行订购,而且首批客户还可享有现金回扣优惠! 根据Proton的官方宣布,订购小改款X50的首1万名客户将可获得RM1,000的现金回扣,而且还可获得限量版的Touch ‘n Go卡,以及还未公布的优惠(详情需留待正式发布会才会揭晓)。 我们之前已经针对小改款的X50作出完整的规格与详情报道,如果你也对这款车感兴趣的话,可以点击这里翻阅我们之前的文章。 2025 Proton X50 1.5 Flagship 2025 Proton X50 1.5 Premium
/ 0 comments
最近在我国没什么新品发布(小升级版的Atto 3不算新品)的中国新能源品牌比亚迪(BYD),突然在他们的马来西亚官方IG账号内发表了一则预告,虽然神秘兮兮的没说到底是什么即将发表,但揣测或许是已经在曼谷车展亮相的Atto 2? 事情是这样的,大马比亚迪原厂今天突然在他们的官方IG账号上发布一则短视频,视频内并没有展示任何车款,仅是打出一句“Don’t Worry, Be Capy”的标语,并弄了几个类似于小熊的掌印(?),最后再附上一具“Coming Soon”,并没有具体指向什么车款。 作为一家车企,比亚迪搞这一出自然是想要预告旗下即将有新车发布,而纵观目前最有可能性的,就是今年3月已在泰国曼谷车展上亮相的Atto 2,而这也符合比亚迪一般先在泰国发布某款新车,之后才轮到马来西亚市场的惯常做法。 顾名思义,Atto 2是一款定位比Atto 3第一级的纯电动SUV,它在中国被称为“元Up”(Atto 3为元Plus)新车的竞争对手将锁定同为纯电动的Suzuki eVitara、Toyota Urban Cruiser以及MG ES5(MG ZS的后继车款)等。 根据国外的官网资料,Atto 2的长宽高分别为4,310 mm、1,830 mm,以及1,675 mm,轴距则是2,620 mm,比Atto 3/元Plus明显要小一号,但如果对比市场上其它品牌的纯电B-Segment SUV如Hyundai Kona Electric和Mazda MX-30,它比Kona要稍大一些,但又比MX-30要小一些,因此它还是属于一款B-Segment级距内的产品。 Atto 2采用的是和元Plus/Atto 3以及Dolphin同一组的e-Platform 3.0模组化底盘。在中国,该车提供多达五种版本可选,售价介于96,800至119,800元人民币(约RM59,000至RM73,000)。 动力方面,新的Atto […]
/ 0 comments
中国的智能家电巨擘小米(Xiaomi)自从在去年3月发表品牌首款纯电动车小米SU7、正式进军造车领域后,在中国以外的不少人都希望小米能尽早把他们家的SU7和YU7推广到国际市场,让海外用户也能买到小米电动车,不过看来最快也得等到2027年之后了。 这是因为小米集团首席执行员(CEO)雷军在最近接受国际媒体《路透社》访谈时就公开指出,小米SU7和YU7目前在中国国内市场的订单数量已远超预期,原厂目前的优先目标为极力追赶生产线进度,以期望能缩短中国市场客户的等车时间,因此暂时不会这么快进军国际市场。 雷军指出,小米SU7目前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已经超越Tesla Model 3,而刚发布不久的纯电动SUV YU7则在首发后的18小时内就累计接获24万张订单,一些较迟订购的客户甚至需要等车超过1年时间,因此小米旗下的电动车部门将优先满足中国国内市场的需求,之后才会在2027年开始考虑“出海”。 小米目前有两款纯电动车产品在售,分别是属于四门跑房的SU7,以及属于高性能SUV的YU7,虽然SU7早前曾在中国涉及一些关于自动驾驶的安全隐患与碳纤维引擎盖的选购争议,但依旧在中国市场取得相当火热的销售成绩。